jj炮台租号 刘公岛,不可忘却的甲午战争记忆

  JJ捕鱼账号出租     |      2022-07-14

“唤起祖国四千年伟大梦想,真正从甲午之战开始……”今天,每一天,不忘甲午之战,自强不息。

怀着崇敬之情来到刘公岛。

在中国近代史上,“刘公岛”是一个不可绕过的标志性名词。这个距离威海市旅游码头只有2.1海里的小岛,看上去就像一艘不沉的战舰。 1888年,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——北洋海军诞生于此。 1895年,一场悲壮的中日中日中日海战以北洋海军的溃败而告终。

除了历史教科书,印象最深的当属电影《甲午风云》,看过后就忘不掉的情节:弹药用完时,“致远”号巡洋舰船长邓世昌北洋水师,绝对下令撞向太阳。 “吉野”舰,全舰官兵英勇牺牲。悲壮的画面,伴随着悲壮的音乐,震撼回荡了许久,直击人心——只有伟大的民族才能孕育出这样的英雄!

柳工岛位于威海东部,背对黄海,背对威海湾。是保卫渤海、保护京畿地区的门户。

晚上走出酒店,沿着海边散步。不远处,一艘仿制北洋海军“定远”号战列舰的纪念舰,静静停靠在威海湾,与柳公岛隔海相望。

从威海码头出海,接近柳公岛,首先看到的就是铁码头。长长的栈桥就像是伸向大海的粗壮手​​臂。铁码头由清代道士宫兆玉设计建造,1891年竣工。铁码头用厚铁板制成方柱,长205米jj炮台租号,6.9米宽的。中间灌入水泥,凝结成石块,直入海底。涨潮时可停靠万吨级船舶。通往陆地码头的道路中间有两对轨道,可以在战时将军舰使用的煤炭、设备和弹药从仓库快速运送到码头,节省装载时间。

这座铁墩见证了晚清海军的“大跃进”。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,西方列强的强大舰船和大炮打开了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,从南海沿岸夺取了许多港口城市。为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,修复破碎的海上防线,晚清政府开始建设现代化海军,重点建设北洋、南洋、广东“三洋海军”,重点发展北洋海军。

北洋海军投资建设旅顺、威海、大沽三个海军基地,形成了跨越渤海咽喉、内守首都、外防侵略的三角防御体系。

从1887年开始,清政府先后在北洋海军上将府、海军学院、海军疗养院、电报局、灯台、炮台、铁码头、造船厂、弹药库等建设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设施。柳公岛。设施和大量的军营使它成为当时亚洲一流的军港。

岛上有 6 座堡垒,全部在德国汉纳根 (Hannagen) 的主持下设计和建造。其庞大的工程技术和坚固的结构仍然令人印象深刻。

1891年4月,直隶总督、北洋大臣李鸿章赴柳工岛组织第一次阅兵。只见铁码头上停满了铁甲舰、炮艇等​​各式威武的战舰,在海面上排列的严密。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。”他欣喜若狂,觉得“就渤海门户而言,已成为坚定不移的趋势。”

来到柳工岛,最重要的行程就是参观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展厅。远远望去,展厅主体建筑呈北洋海军一艘浩浩荡荡的战舰造型。城墙上,北洋海军上将邓世昌身穿衬衫,高举望远镜凝视黄海的形象与整座建筑融为一体,历史感铺天盖地。来吧。

走进展厅,图片和历史文物,辅以现代声光电技术,真实还原了当时惨烈的战局,以及那些不甘于屈辱的海军官兵的高尚灵魂并血战到底。

在以北洋海军上将府、海军学院等清代建筑为主的户外展区,真实再现了北洋海军和中日战争的原貌。

济源舰配备了德国制造的克虏伯大炮。每门炮长7.4米,直径210毫米,重20多吨,有效射程5公里,代表当时世界海军。设备先进水平。本应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威武重炮,在海底沉睡了80年,被打捞上岸,全身生锈。

北洋海军忠魂碑矗立在柳公岛之巅,犹如一把利剑刺破蓝天,与山上竖立的炮台相呼应,无声诉说着悲伤。

回顾北洋海军成立之时,李鸿章从西方列强购买舰船,优先扩充北洋海军。到1888年12月17日,北洋海军正式组建,拥有主力舰艇25艘,辅舰舰艇近百艘。 4000名官兵。其中,“定远”和“振远”均为德制巨型铁甲舰,排水量7335吨,配备双联装305毫米口径加农炮等武器,被称为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。

北洋海军的快速发展引起了邻国日本的警惕,促使其加快了扩军备战的步伐。 1887年7月,日本天皇率先从内库提取30万元补贴国库,不到3个月的时间,就收到了103.8万元之多。到1894年,经过几轮海军扩张,日本共有大小战舰33艘,鱼雷艇37艘,总排水量6.3万吨。尤其是日军从英国新购入的吉野舰,排水量4160吨,航速23节,装备了多门火炮。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巡洋舰。

相比之下,北洋海军的军费却被挪用建设颐和园等地,来组织慈禧太后六十大寿。自1888年建军以来,北洋海军仅用了几年时间就获得了一艘国产巡洋舰“平原”号。短短几年时间,北洋舰艇的性能已经落后。 1894年5月,李鸿章第二次视察北洋海军时,仔细考察了英、法、俄三国的铁甲舰,特别是与日本海军的发展相比,感叹“经过深思熟虑,难以为继” ”。

没过多久,李鸿章的担忧就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。 1894年7月25日凌晨,日本海军在丰岛海域对清军运兵船和北洋海军护航舰发动了偷袭,期待已久的侵略战争开始了。 9月17日,中日海军在黄海大东沟爆发激战。经过近5个小时的激战,北洋海军上将丁汝昌身负重伤,“致远”号舰长邓世昌等600余名官兵阵亡,“致远”号等5艘舰艇阵亡。 ”和“靖远”沉没。

黄海海战后jj炮台租号,北洋海军损失惨重,但实力依旧。然而,李鸿章奉行“避战护舰”的方针,下令北洋海军隐匿在柳工岛,不出海保卫敌人,将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。

1895年2月,日军联合舰队与日军同时从陆海围攻威海卫,攻占威海卫南北要塞,以军舰封锁港口,大举进攻威海卫。柳公岛。战前,北洋海军拥有亚洲最大、最先进的舰队,但战争的结果却是整个北洋舰队全军覆没。丁汝昌上将等人在这场海战中阵亡,日军的损失微乎其微。

估计在那个时候,谁也想不到,一个只有3.15平方公里的小岛的得失,竟然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命运。中日战争后,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《马关条约》,其中包括承认朝鲜独立、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、澎湖列岛、辽东半岛等屈辱性条款。并赔偿两亿两白银。后来在列强的干预下,用3000万两白银“赎回”了辽东半岛。

“玉皇阁龙袍黑纱帽闪耀如花石,管弦之声如激荡韵律。相传望海楼”,甲午战后,棺椁死去的北洋海军上将丁汝昌的遗物,就曾被安置在这座龙王殿中。寺院尚存,丁汝昌“柔远安儿”功德碑仍陈列在东厢房,可那风风雨雨、屈辱的历史怎能随风而逝?

面对清政府随后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羞辱国家,你想大声喊,但你永远喊不出来,因为你的胸膛里有一口气,你不能吐出来。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哀——“唤醒我国四千年梦,真正从甲午一战开始”,梁启超先生震耳欲聋的警钟,如晨钟暮鼓,至今仍提醒国人。

徜徉在柳工岛上,有康莱大酒店、西摩街、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司令官府等多处欧式建筑。 《马关条约》签订后,西方列强乘势而上,掀起分裂中国、夺取租界的狂潮。其中,德国强占胶州湾,俄罗斯强行租用旅顺口、大连湾及其附属海域。 1898年,英国以在渤海湾与沙皇俄国保持均势为借口,签订《租用威海卫特别条款》,强行租用、侵占威海卫及其附属岛屿和海域,柳公岛成为英国人。殖民地。

石墙、坡屋顶、宽阔的廊道,建筑主体具有明显的欧式风格,但方烟囱、棱角屋脊、屋檐飞禽走兽等细节特色。

建在铁码头旁边的蒸馏塔原本是英国建造的公用事业。主要用于淡化海水,供岛上军民使用。现已改造成中国文字艺术馆。

一名环卫工人准备将他的电动车推到英国建造的基督教堂外。

在英国租约初期,为应对沙皇俄国在旅顺港的扩张,英国在岛上修建了大量的堡垒、营房、码头、医院等军事设施。

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,英国将柳工岛变成了海军训练休养基地。每年4月至10月底,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的大批军舰都来此停泊,组织海上和登陆训练演习。直到 1940 年 11 月,英国租用柳工岛长达 42 年的历史才告一段落。

已经褪去浮华的柳工岛,堪称“老建筑博物馆”。相关资料显示,柳工岛保留了威海半数以上的古民居,有北洋海军时期的清代建筑、威海卫的欧式建筑等六组42座古建筑。期间。

没有强大的海军,就没有强大的中国。柳公岛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衰败,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大陆到海洋的艰辛历程。抗日战争博物馆内,一座和平钟上刻有16个大字:铭记历史,警钟长鸣,加强海防,提升海上强国。看完展厅,你会比以往更明白这句话的深意。

如今,这座依偎在浩瀚威海湾的悲惨小岛,又重新焕发了生机。对游客开放后,柳工岛作为军事中心揭开了神秘的面纱,形成了集岛上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5A级旅游区。

有人说,柳公岛丰富的历史,是一本让你穿越时空解读它,产生一份责任的书。事实上,这个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“中国十大最美海岛”之一的海岛,也是一本书。海风吹拂,夕阳西下,迷人的海岛风情让人心旷神怡。

除了村东的少数几户人家外,大部分岛屿已迁至威海市区。正是无花果成熟的季节,热情的主人拿出刚摘的无花果招呼我吃。

有人说,柳公岛其实是海中的一座山。乘坐缆车上山的途中,可以远眺脚下的参天大树,掩映在绿树荫下,巍峨巍峨,亭台楼阁交错。

在山上,我有幸遇到了生活在这里的土著人——野生梅花鹿,他们就像这片绿地里的仙女,常年生活在森林里。

前面不到50米,我找到了梅花鹿王。不幸的是,我只拍了一张剪影的照片。

后山有悬崖,背靠青山,面朝大海。每当大风来临时,松涛声交相辉映,令人叹为观止,故名“听涛崖”。

站在听涛崖的礁石上,眺望大海,一眼看不到尽头,只有海天相连的浩瀚,心境也豁然开朗。

白天这里有很多游客;傍晚六点,喧闹的小岛突然安静了下来,仿佛整个小岛就只有两个人。

千言静静等待怒潮,这应该是大海无法掩饰的火热情绪的宣泄。

柳工岛不只是一个岛。今天,每一天,不要忘记抗日战争,我们要自强不息!